跑马拉松会让你变笨!还好这种“脑雾”现象是暂时的

作者|Dr. Daya Grant

翻译|WR China Team

文章来源:Outside

苏州携动体育旗下“女子跑步”和“越野100”,是Outside旗下run.outside.com唯一授权中文媒体

是的,跑马拉松确实会让你变笨。

但别担心,"马拉松脑雾"只是暂时的。我们邀请了一位神经科学家来解释这种现象。

如果你跑过马拉松,很可能经历过这种状态。所谓"这种状态",指的是赛后几天回到办公室时:双腿酸痛、胃部轰鸣、大脑停转。

最新研究表明,这种脑雾现象虽出人意料,但并非特例。西班牙研究人员在《自然》杂志发表的这项研究,通过磁共振成像(MRI)对10名公路和越野马拉松选手进行了观察,旨在探究大脑承受剧烈运动压力时会发生什么。研究结果令人着迷。作为神经科学家,我将解读这些发现的意义,并为你在完成42.195公里后反应迟钝提供科学依据。

跑马拉松对大脑的影响

当你在跑马拉松时,身体主要依赖碳水化合物(尤其是糖原形式)作为能量来源支撑到终点。这些糖原储存于肌肉、肝脏、大脑和其他器官。问题在于,跑者往往在抵达终点前就耗尽了这种燃料。

随着比赛中糖原储备逐渐耗尽,身体会转向第二种燃料来源:脂肪。人体储存的脂肪远多于碳水化合物,使其成为马拉松等长时间运动的理想燃料来源——尽管燃烧效率较低。

人体储存脂肪的部位包括髓鞘——这种电绝缘物质包裹着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轴突,帮助神经元加速信号传递。事实上,髓鞘70%至80%由脂质(脂肪的一种形式)构成。

因此,当大脑进入糖原耗尽状态时,研究人员推测它可能开始将包裹轴突的髓鞘作为燃料。这种被称为"代谢性髓鞘可塑性"的概念,展现了人体应对大脑能量压力的巧妙适应机制。

能量耗尽时的大脑状态

为验证这一假设,研究人员采用多组分弛豫测量技术(一种先进MRI技术)检测了10名马拉松跑者的髓鞘含量。每位研究对象(8男2女,年龄45-73岁)均完成了公路或山地马拉松,包括著名的瓦伦西亚马拉松和泽加马-艾兹科里赛事。

研究人员通过测量髓鞘水分数(MWF)——代表髓鞘层间水量指标——来观察髓鞘脂质是否参与大脑活动。

跑者们分别在赛前2天、完赛后48小时内、两周后及两个月后接受脑部扫描。尽管样本量极小且性别比例失衡,但赛前扫描显示跑者间的全脑MWF分布高度相似,仅存在细微差异。不同年龄段跑者的MWF水平也与健康非跑者群体接近。

在赛后24-48小时的扫描中,研究人员将大脑划分为50个白质区域(因白质由有髓鞘轴突构成)。50个区域中有12个显示MWF水平下降——意味着髓鞘减少。降幅最大(约28%和26%)的两个区域负责运动协调,同时参与情感和感觉信息处理。

脱水是否导致MWF变化成为关键问题。但后续实验显示,包括灰质总量、白质总量、小脑、深部脑和脑干在内的各脑区体积均无变化,故脱水并非诱因。

两周后的随访扫描显示MWF水平有所改善,但仍低于赛前水平。两个月后,MWF水平完全恢复。

研究结果的实际意义

马拉松后大脑髓鞘含量立即减少(尤其运动协调相关区域),表明其利用髓鞘脂肪作为燃料来源。但数月内即可完全恢复。

你可能想知道能否加速消除"马拉松脑雾",以及是否存在促进髓鞘再生的方法。目前相关研究尚不明确,且多数(若非全部)实验对象为患病人群(如多发性硬化症患者,该疾病与髓鞘形成相关)或动物模型(如小鼠)。某项小鼠研究发现,高饱和脂肪饮食配合适度运动可促进髓鞘再生。另有证据表明学习新运动技能有助于髓鞘再生。当然,保证优质睡眠也至关重要。

尽管马拉松可能暂时消耗大脑能量储备并改变其结构,但大脑如同其支撑的身体般具有强大恢复力。这些发现绝非建议我们停止跑马拉松——恰恰相反,它们彰显了大脑应对代谢需求并同步恢复的非凡能力,提醒我们耐力运动不仅是身体壮举,更是神经系统的胜利。

点击下图查看原文

点击浏览中秋历史

【作者简介】

Dr. Daya Grant

认证心理表现顾问(CMPC)、

神经科学家和瑜伽老师,

致力于帮助运动员训练他们的大脑以提高表现。

投稿、应聘兼职作者,请联系

womenrunning@163.com

相关新闻

RELATED NEWS